辽宁省全面贯彻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和调整结构“三大任务”为方向,持续改革制度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健全保障体系,着力增强高校的竞争水平、创新实力、社会效益和行业地位,积极将高校科技创新这个重要因素,转变为区域整体复苏、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支持东北振兴提供优质的科技和人才资源。
推进制度革新,充分调动开拓进取的积极性。严格执行重大任务的责任状和公开挑战的方案,努力提高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应用单位联合的紧密程度,为众多科研人员提供发挥能力的空间,使得科技突破接连不断。教育主管部门发布文件,指导大学实施公开挑战的举措,协助公司与高校资源对接,解决行业进步的技术瓶颈。围绕产业技术进步方向,整合高校与企业的力量,集中处理系统技术难题,明确重大技术突破方向和成果推广目标。召集领域内权威人士,对技术突破方向进行归纳、评估和归类,通过多方协商,最终选定首批“揭榜挂帅”中标课题共二十项。提升公司研发主导作用,推动大学创新资源流入企业,建立以公司为核心、市场为引导、学校企业科研应用紧密配合的技术进步系统,确实让“揭榜挂帅”办法成为大学科技产出市场化的核心动力和政府企业学校研究联合成长、产生协同作用的强大动力。
改进资源调配,着力加强创新载体构建。针对区域发展核心需求,运用高校科研长处,促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例如东北大学主导成立的高端医疗影像装置及运用创新载体,基于辽宁医疗装置制造基地,研制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多角度悬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256层宽体能量谱CT、多种形式医学影像等医疗影像装置。在防控疫情期间,从检测程序、辅助诊疗等多个角度为防控疫情提供帮助。沈阳农业大学建立了村级综合服务站点,组建了专家队伍,借助农业科技成就,向230个村庄或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过去三年里,一共普及了194种新作物,推广了556项新技术,建立了12.29万亩的示范种植区。完善科技平台布局,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合作研究能力。二零二零年,省内各高校累计启动合作研究课题三百一十项,联合建立校地企业研究机构七十家、产业技术研究基地二十一家、省级工程试验场所十五处、科学实验基地二十六处,获得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合作研究基地一个。
积极开展跨国协作,主动参与全球创新体系。有效利用大学资源,针对“一带一路”伙伴国实施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大力促进对外沟通与协作,在合作共赢中增强自身科技创新水平。2020年省内各高校成功创建了38个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并且达成了50项高层次教育合作计划,同时参与了68个由教育部主导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此外还举办了超过100场线上及线下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活动。学校们还大力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例如沈阳理工大学设立了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和联合实验室,并且负责了11个科研项目。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合作平台,例如沈阳农业大学正建设蒙古与我国共建的“一带一路”动物及人类共患病联合研究中心,沈阳化工大学正建设中国与英国共建的“碳资源分级处理与不同用途利用学科创新人才引进中心”,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持续提高国际人才的培养质量。
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开辟产研企联合的新途径。完善以实际需要为依据的项目启动方式,帮助大学加强基础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力量,着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培育青年科技工作者。强化产研企共同创新,拓展产研企合作的新空间,吸引各种创新资源向公司集中,推动公司成为科研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导者。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合力攻坚,拓展与行业顶尖企业协作,培育科技组织二十三处,共同推进科研项目三十有余项。沈阳化工大学针对辽宁百亿级特色菱镁产业建设特色学院,为深度拓展菱镁产业供给专业人才。推动大学科研同产业界加强合作,2020年组建了57家高校企业联合体,设立了84所特色专业学院,成立了70个校企联合研究机构,与中型以上公司共建了42个二级学院,还与企业共同建立了5804处实习培训中心,旨在增强大学解决行业实际技术问题的水平。
组建专业组织,实现成果转化全程贯通。筛选一批精通科技方针和产业动向,具备社会化运作、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作的科技服务组织,充分运用它们在技术引进和成果实施方面的职能,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经营还懂市场的技术中介人才队伍。组织多项活动包括“蓝海行动”“民营企业高校院所行”“高校专家‘到园区、到企业、到乡村’”等,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大学利用优质科技资源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建立校企合作的研发中心等机构,通过多种方法助力科研成果的转化,解决成果转化的末端问题。2020年省内高校有3210项科技成果完成转化,比上一年增长4.9个百分点,实现转化金额10.26亿元。
促进资源整合,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促使大学重大科技设施提供公共使用,以提供技术服务、开展研究项目、促进科技人员互动等途径,实现科技资源共用,为学校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地方政府间合作创造条件,达成信息交流、需求供给匹配、资源利用高效、优势资源结合,从而加强技术革新与产业环节的紧密结合。针对新兴科技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绿色环保等领域,省内所有115个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均对社会公众开放,旨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注重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育,全面发掘高校重大科技设施的发展潜力,助力区域创新实力与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