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葡萄牙波尔图与上海缔结为友好城市。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边缘地带,尽管在大航海时代的初期曾经有过相当显赫的过去,但就其疆域而言,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国家。波尔图是葡萄牙的第二座都市,在葡萄牙国内的分量,可以和上海相提并论,它是葡萄牙北部地区的经济重镇。
城市规模相去甚远,波尔图和上海却有不少共同点。杜罗河流经市区,黄浦江亦穿城而过,两者都展现出古老韵味和时代风貌。上海由小渔村起步,逐步演变为通商口岸,最终成为国际大都市,波尔图的发展历程与此类似,同样是从小镇发展为远洋航运的重要枢纽。由于依海而生,上海和波尔图都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海派文化交融了东方与西方,构成城市风貌的关键特质,波尔图在远洋航行时期汇聚了众多探险者与贸易商,由此形成了城市多元的特质。
自由广场与河畔广场:大气与世俗的两副面孔
葡萄牙的波尔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都会,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居住在那里。早在公元前八世纪,杜罗河入海口就出现了凯尔特人的定居点,他们极有可能被腓尼基人当作交易枢纽来利用。随后,罗马帝国攻占了这片土地,并将其建设成为关键的商贸枢纽。
公元714年,波尔图落入摩尔人统治,716年时被其控制。此后,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攻防转换,1092年,基督教最终夺回了此地。
十五世纪,波尔图发展成为欧洲领先的海上造船与航海活动枢纽之一。1415年,葡萄牙的亨利亲王从波尔图出发,攻占了位于北非的休达城(现今西班牙自治市),这一行动标志着葡萄牙开启远洋探索的新纪元。
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葡萄牙的进步派人士发动了变革,组建了民主议会,并将避难于南美大陆的若昂六世请回本土,这一场变革以首都为起点展开。二十年代末期,葡萄牙的君主米格尔一世企图重新掌控权力,引发了国内纷争,波尔图城市在三十年代初期承受了反对力量持续十八个月的军事封锁,却始终未能被攻破。
1891年,波尔图启动了葡萄牙的共和革命,这一行动最终在1910年促成了君主制的终结。1919年,葡萄牙的君主派在波尔图尝试短暂夺回权力,并将该城定为首都,但很快就被共和军镇压。
这段过往的纠缠与纷争,让波尔图融合了多种文明,合力塑造了别具风情的古城,这个历史核心区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中世纪的布局与都市形态。
波尔图老城
游客们会发现,波尔图古城并非只有一个核心区域,自由广场和河滨广场各有千秋。前者显得庄重,后者则充满活力。
自由广场连接着波尔图最宽广的同盟大道,广场非常宽敞,当中有一个夏季时吸引大量人群的喷泉,广场两侧分布着银行、办公楼和酒店等大型单位,建筑风格古朴雄伟,显示出波尔图昔日的繁荣景象。特别是西边的葡萄牙银行和南边的卡多萨酒店,建筑特别精致。
卡多萨酒店始建于1788年,是自由广场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其外观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最初是卡多萨修道院所在之地。自由广场的建造始于1718年,最初被中世纪城墙和旧宫殿所环绕,这些旧有构造在几十年间逐渐被拆除,最终在1788年,卡多萨修道院在原城墙位置落成,并成为广场上的核心建筑之一。
拥有悠久岁月的波尔图市政厅坐落于广场的一侧,其墙面呈现白色,整体布局讲究对称,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七十米高的钟楼,造型显得格外挺拔优美。佩德罗四世国王的铜质马匹雕像安放在广场的正中,周围有风格典雅且显陈旧的电车沿着广场两侧的街道频繁穿梭往来。
自由广场上的市政厅
自由广场上的佩德罗国王雕像
波尔图城市依山而筑,自由广场周边的街道呈现出起伏变化,街道高低落差明显,狭窄的巷道错落分布,这些正是波尔图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街巷中的建筑带有鲜明的南欧特色,建筑体量紧凑而高度突出,铁艺装饰格外精致。整个区域如同错综复杂的路径,但只要朝着杜罗河的方向行进,就能抵达河岸边的利贝拉广场。
河畔广场与那气派非凡的自由广场截然不同,它展现出一种饱经风霜的韵味。广场的东、西、北三侧,环绕着众多拱形廊柱的建筑物,它们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看似无序却透着市井生活的和谐气息。露天咖啡座和餐馆的桌椅遍布整个广场,人们临河而坐,在熙熙攘攘的热闹氛围里各自悠闲地消磨着光阴。
昔日的河岸广场紧邻码头,是波尔图最核心的贸易场所,聚集了众多经营海鲜、肉品、面点及乳酪的摊贩,如今已转变为观光客热衷的休憩点。远观可见,古旧的楼房密集排列、错落堆叠,五颜六色的墙面和雕花的窗户格外醒目,再加上晾晒在阳台上的布匹衣物,每当黄昏时分灯火渐次点亮,整个景象便显得格外迷人。
河畔广场的俗世之美
行进在这些地方狭小的巷道中,时常能望见荒废的宅邸。2008年欧洲的经济动荡给葡萄牙带来了巨大冲击,全靠欧盟的扶持才得以避免国家倾覆。即便在波尔图这样重要的城市,中心地带也散落着许多被遗弃的居所。2011年政府公布的记录显示,波尔图市中心的房产闲置比例竟然高达18.8%。近些年,波尔图和葡萄牙整体经济持续好转,房屋闲置现象明显减少,不过,偶然还是能碰到一些废弃的房产,毕竟,只需穿过一座桥就能到达的加亚新城,生活开销要便宜许多。
从河畔广场向远处眺望,波尔图古城中最突出的建筑是那座教堂的尖顶。波尔图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它将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整体造型显得敦厚而庄重。这座教堂始建于1110年,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仍然保留了14世纪初的哥特式走廊。而圣弗朗西斯教堂则因为内部众多的金色木雕作品而备受关注,它建于18世纪,建筑外墙上布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和雕刻。主祭坛采用洛可可艺术手法打造,装饰极为繁复,两侧的石柱表面覆盖着金箔。那个时代,葡萄牙在巴西殖民地掠夺了巨额黄金,使其进入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因此教堂建造时格外讲究工艺,单是圣弗朗西斯教堂一项,就耗费了200公斤黄金,用于涂抹墙壁、包裹廊柱、覆盖屋顶,并且所有雕刻都处理得非常精致。
波尔图大教堂
圣弗朗西斯教堂内部
与教堂相比,身后的传教士钟楼更为挺拔,它的高度超过了那些建筑,尽管仅算中等,不过两百多阶的台阶,是波尔图观赏远景的优选之地,站在这里,整个古城和杜罗河的美丽风光都能一览无余,钟楼建于1763年,在那个时候,它可是引导杜罗河船只的重要标志。
波特酒与路易一世桥
杜罗河把波尔图主城区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全部被列为世界遗产的老城区,另一个是加亚新区。
加亚新城缺少老城区的那种独特韵味,它更像是功能单一的定居点,没有任何值得游览的古老建筑。不过,如果要寻找全球知名的波特酒,那么加亚新城就是酒窖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波特酒是葡萄在发酵尚未完全结束时就被中断制作的酒,因此酒精度数偏高,味道偏甜,常被当作餐后甜酒饮用。这种酒源自葡萄牙北部的杜罗河流域,现在法国等葡萄酒生产大国会大量购入它,波尔图波特酒在葡萄牙所有葡萄酒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
杜罗河流域的河岸地带,岩石构成较为松散,并且覆盖着火山岩风化形成的土壤,表面看起来干燥且不太肥沃,然而这种土壤内含丰富的磷、钾、锰等元素,葡萄虽然结得不多,但风味却非常出色。相传从前杜罗河畔的酿酒者将酒液运往波尔图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船舱内温度过高导致酒液腐坏,于是他们便在酒中加入白兰地,以此来中断发酵过程,借此保存了葡萄本身的清雅甘甜,同时白兰地的加入也让酒体变得更加浓郁。
由于英法冲突的影响,法国曾一度限制葡萄酒销往英国,于是英国人开始在欧洲大陆其他地区寻找替代酒品,波尔图就此引起了英国人的关注,1703年缔结的《梅休因协议》,让波尔图向英国输送波特酒的途径更加顺畅,同时推动了皇家杜罗河酒业公司的建立,传统的波特酒通常先装在橡木桶里运到波尔图这个港口,再进行瓶装和转运加亚新城河畔的众多建筑,曾是当地酒商的储藏设施和酿酒场所,如今部分转变为文化场馆,部分继续承担酿酒功能,这些五十多栋建筑连成一片,是探寻波特酒的理想之地。
倘若脱离游人如织的所在,沿着斜坡行进至加亚新城的内部区域,便会邂逅半山处的一座座酒窖。这些酒窖或大或小,有的声名显赫,有的籍籍无名,却各有特色。随便选定一家,在庭院中落座,一边品尝美酒,一边沐浴日光,实在是一种非常舒坦的体验。
加亚新城的一家酒庄的庭院
在加亚新城的酒庄可以见到河岸边的酒窖屋顶与河对岸的老城
酒庄这边时常能望见杜罗河那边的古城,横跨河上的路易一世大桥尤其引人注目。论及市政厅和几座巍峨的教堂,路易一世大桥才是波尔图最为常见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横跨杜罗河的钢铁大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高”。它的总长度是385米,其中跨河桥拱的长度为172米,在当时属于世界之最,桥拱最高处有44.6米。站在桥上往下看,河面显得幽深莫测,容易让人感到头晕目眩。这座桥有上下两个层次,车辆和行人都可以通行。
加亚新城河边抬头望桥
1881年,路易一世大桥启动建设,1886年完工。此桥以葡萄牙当时的国王路易一世命名,这位在政治上看似才思平平的君主,在改善民生方面却成就斐然。
1996年,路易一世大桥,同波尔图老城与皮拉尔山修道院,一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组织对此项遗产给出了评价:波尔图的历史城区,路易一世大桥,以及皮拉尔山修道院,还有城市的整体布局,和众多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都为这座城市过去一千年的演变过程,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波尔图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商业活动,面向广阔的大海展现出开放的姿态。
波尔图在1877年建成了以王后玛丽亚命名的桥梁,该桥是为了纪念王后玛丽亚而修建的,不过这座桥在1991年已经停止使用了,在那之前,路易一世大桥已经投入使用。
仔细观察路易一世大桥的拱桥形态,就会发现它的样式与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底部构造非常相似。这两座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因是它们的设计和施工均由负责建造埃菲尔铁塔的埃菲尔公司承担。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工程是在路易一世大桥落成之后启动的,具体始于1887年。
1876年,埃菲尔建设公司承担了路易一世大桥和玛丽亚大桥的修建任务,玛丽亚大桥率先破土动工。西奥菲勒·塞里格作为埃菲尔的助手,全身心投入玛丽亚大桥工程,一心想借此展示自己的能力,甚至搬到波尔图长期驻扎以监督工程进展。埃菲尔本人对此项目却不太在意,很少过问相关事宜。
在玛丽亚大桥的揭幕仪式上,声名显赫的埃菲尔意外地担当了中心人物,市长负责阿谀奉承,他则负责赢得欢呼。西奥菲勒·塞里格因此感到非常不快,没过多久就愤然离去、另立门户,并且夺得了路易一世大桥工程的承建资格。其实他能赢得这个项目,并非源于设计方案,而是得益于同样外观下的更优报价。
桥上桥下都能欣赏到最棒的波尔图景色。下午或傍晚时站在大桥上,波尔图老城在逆光中显得有些朦胧,但仍能看清它错落的建筑层次。上午时站在加亚新城一侧的桥下,铁桥挺立河中,对岸的老城显得格外清晰。过去用来运送波特酒的黄色木制酒船现已停用,安静地停泊在河边,是摄影作品中常见的画面。
遍布“网红最美XX”的波尔图
葡萄牙波尔图这座城市,融合了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既有滨河风光,又有上乘葡萄酒,还带有颓败之美和南欧式的慵懒闲适,堪称热门旅游目的地。早在十多年以前,关于它是最美的各种称号便不断涌现。坦白说,亲身前往体验后,虽然确实风景优美,但未必完全配得上“最美”这一赞誉。对于这座城市来讲,那些所谓的“最美”景点为游客增添了探访的趣味,它们并非人们常说的“网红打卡地”,毕竟波尔图的每一条街道和巷子都散发着网红般的魅力。
波尔图教堂内部,随处可见由蓝色瓷砖精心砌成的各式图景,甚至整片墙面都被其覆盖。当地居民对蓝瓷情有独钟,认为它代表着优雅与恬淡。因此,教堂运用这种装饰,餐厅、咖啡馆、住宅入口乃至地铁站也纷纷效仿。蓝瓷壁画是波尔图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构成,老城区里许多此类壁画都受到保护,部分荒废的老宅门口也设有标识,表明建筑内部有蓝瓷装饰,这种名为阿兹勒赫的彩绘瓷砖在葡萄牙已流传五百余年,源自当年摩尔人留下的“遗产”,因而带有鲜明的阿拉伯特色。
现存的波尔图圣本笃火车站是蓝瓷最集中的地方,也享有“最美火车站”的美誉。欧洲的火车站普遍风格古朴典雅,符合“最美”称号的不少,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比利时安特卫普火车站。相比之下,波尔图圣本笃火车站体量要小得多,但蓝瓷确实有着非常耀眼的风采。
刚到圣本笃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蓝瓷作品。这个站点访客数量,常常超过候车旅客,许多人聚集在中央广场拍照留念,而真正需要等车的人,却挤在旁边的狭小空间。有传闻称,过去不少候车者,都因沉迷欣赏墙上的蓝瓷画,而耽误了行程。这些蓝瓷作品工艺精湛,描绘了波尔图乃至整个葡萄牙的重要历史时刻,比如航海家亨利王子攻占休达港的场景,还有若昂一世同英国公爵的女儿菲莉帕的联姻仪式。
圣本笃火车站内部
圣本笃火车站采用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始建于1900年,1916年正式完工,车站中庭的四周墙壁装饰着由超过两万片彩色瓷砖拼成的巨型壁画,这件作品是葡萄牙境内最为壮丽的交通枢纽建筑,该建筑最初是16世纪建造的天主教修道院,到了19世纪末期已经沦为废墟,后来经过改造成为了现在的火车站。
据了解,《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在创作者罗琳的想象构思里,除了读者们熟悉的国王十字火车站和尤斯顿火车站,还融入了圣本笃火车站的部分构思。
圣本笃火车站
这种推测源于罗琳曾在波尔图暂住,1990年她经历了母亲去世等不幸事件,为了排解心中的哀伤,她独自在波尔图停留了数年时光。她在自传中提及,在波尔图居住期间,常去Majestic咖啡馆逗留,那里不仅让她度过了许多闲暇时刻,还激发了诸多创作灵感,最终完成了《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的写作。
这家名为Majestic的咖啡馆,堪称极尽雅致之选,它肇始于1921年,长久以来,是文人墨客与艺术创作者钟爱的聚集之所,并且,还曾款待过来自世界各国的显赫人物。
罗琳同样从莱罗书店获得了创作灵感,这家书店被誉为“最美书店”。书店需要收取入场费,原因是访客数量众多,即便收费,全年每天依然挤满了人。
莱罗书店
1906年成立的莱罗书店,坐落在历史悠久的波尔图大学旁边,哥特式的外观充满了文艺气息。进入书店,才能感受到它的别有洞天。中庭的对称式螺旋楼梯据称给了罗琳不少启发,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构想之一,也是访客最喜欢拍照留念的地方。只是游客数量过多,严重侵占了阅读者的空间,这肯定是当年常在此处逗留的罗琳未曾预料的。
这家店铺面积不大,内部有木制对称楼梯,通往上下两层陈列着木质书架,整体显得十分古旧而雅致。抬头观察,顶部的巨大花窗负责整个空间的采光,其上的图案同样精致非凡,中心的花瓣造型中铭刻着拉丁文“Decus in labore”,寓意着劳动的价值与光荣。
莱罗书店的巨幅花窗
自由广场上,坐落着一家被誉为“世界顶级”的麦当劳门店,其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帝国咖啡馆,后来在1995年转手给了麦当劳公司,入口处安放着一件出自葡萄牙艺术家之手的巨型老鹰铜像,店内装潢呈现新艺术风格。
自由广场上的麦当劳
波尔图最令人赞叹的景致,当属证券交易宫。这座建筑最初是座教堂的走道,1832年毁于一场大火,后来由波尔图商会接收,并改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特色的新建筑。内部装潢历时七十年才全部完成,其中彩绘的天花板、马赛克的地面砖以及花岗岩的螺旋楼梯都极为精美,充分展现了波尔图商会昔日的辉煌。阿拉伯大厅采用伊斯兰式设计,色彩丰富,展现出迷人魅力,同时也能体现波尔图的文化丰富性。
证券交易宫的建造,恰逢波尔图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革命期间,波尔图建成了众多工厂和富裕阶层住所,商业与手工业的兴旺也带动了金融行业的进步,波尔图的证券交易所是葡萄牙历史最长的交易场所。经济转型促进了共和制度的确立,波尔图市议会也在这个时期成立,积极推动城市建设的进程。正是在这样的演变中,一座富有魅力的都市逐渐形成,同时各式各样的“至美”景象也纷纷出现。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