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打造专属球衣、球迷投票选出“最佳球员”、揭幕赛网络观众人数超过六百万……改头换面升级后的2017至2018赛季中国排球顶级赛事,甫一推出就带来焕然一新的印象。新媒体版权收益预计达三千万元,更让部分热切支持者高呼“全球领先排球联赛”的称号。
排球在“三大球”中是唯一获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项目,但排球联赛的发展速度却一直慢于足球联赛和篮球联赛。如今进入“排超”,这个创办了21年的联赛终于展现出职业化的特点。然而,要从排球大国转变为排球强国,绝非仅仅换个名称就能实现。
联赛升级、投入增大,将深厚的群众基础转化为球市
进入北汽绅宝男女队比赛场地北京光彩体育馆,看到焕然一新的赛场,还有巧妙布置的环境,华丽闪耀的照明,以及富有活力的旋律,感觉像是处在表演场所,现场情绪高涨得不得了。
北汽绅宝男排队的主教练李牧谈到此事时,有很多感触,本赛季赛场氛围和场地布置都呈现出全新面貌,今年联赛的名称也更新为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他作为一名排球领域的从业者,目睹这些新的发展和景象感到十分高兴,队员们在打球时也会更有冲劲。
排球联赛的革新工作,在上一赛季就已经开始实施,排球之窗与中国排协合作,担任中国排球联赛的商业运作和宣传合作方,使得联赛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提高奖金金额、引入鹰眼系统、重新举办全明星赛等多项改进手段,让联赛始终保持活跃态势。新赛季成为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后,排球之窗在赛场布置、活动管理等方面累计花费将近一亿元,各个俱乐部获得的比赛资金也会相应增加。
一系列重大革新措施和大量资金投入,让长期平淡的排球赛事焕发了生机,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合作方,匹克体育等十家机构陆续与“排超”建立联系。在权利管理方面,苏宁体育等十余家传播渠道竞得赛事播映权,新赛季计划转播超过三百场赛事,网络媒体授权总收入预估将突破三千万元。
努力迈向专业化,把广泛的民众支持变成市场,这种革新策略促使排球赛事逐步步入健康前行轨道。
队伍扩军、赛期延长,所有专业球队纳入联赛大盘子
中国排球联赛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实现规范运行、市场驱动和职业化运作这三个层面的进步。今年中国排协组建了专门的联赛改革推动小组,为联赛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本赛季,联赛的参赛队伍数量增加,男子和女子队伍都从12支扩充到14支,比赛时间也延长了,持续了5个月,总决赛的规则也从之前的五场三胜制调整为了七场四胜制,这种调整不仅让比赛更加引人入胜,观赏价值更高,而且对于提高联赛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参与排球运动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排球协会称,把全部职业排球队吸纳进超级联赛体系,能够充分释放联赛的职业化、市场化及产业化潜能。
变革着眼于将来,既包含深远的蓝图,也设定了久远的志向。排球之窗的负责人高宏谈到:“排球运动在国内具备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将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建设成全球顶尖的排球赛事,这是咱们与中国排协共同追求的理想。”
引援引资、市场运作,仍要坚定信心做一些大胆尝试
十一月七日,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出席某项活动时涉及排球联赛话题,她表示当前联赛的竞技水准尚有欠缺,需要提升观众参与度,虽然中国女排在国际上备受瞩目,但国内联赛的市场反响却并不理想。
全球范围内,排球项目尚未形成国际化的职业赛事,众多国家和地区正积极寻求发展路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指出,职业体育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现象,只有参赛队伍实力相当且竞争充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排球联赛的职业化进程而言,国际上可供借鉴的成功做法相对有限。
创建全球领先排球赛事的理想值得肯定,但现阶段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与“世界顶级”水准尚有显著距离。各参赛俱乐部依然受制于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对专业队伍的管控,导致球员转会难以实现自由流动。
新赛季的排球超级联赛已经拉开帷幕,上海女排、北京男排等实力较强的队伍,纷纷招募了国际知名选手,然而部分俱乐部尚未寻得冠名合作伙伴,依旧缺少资金支持,只能勉强维持运营。此外,每年高达近百万元用于青少年培养和人才储备的经费,也因财力不足而难以落实。根据掌握的情况,许多俱乐部在资金使用、球员转会以及外籍球员引进等多个方面,都遭遇了阻碍,发展势头并不顺畅。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今年参加排超的队伍变多了,但是外籍球员的人数却变少了。对于实力普遍不强的男排联赛而言,那些来自世界顶尖水平的外援没有加入,可能会导致部分比赛的结果非常明显,缺乏较量。
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李全强谈到,排球竞赛若想获得显著发展,务必保持深化变革的恒心,同时需要开展一些突破性的举措。当前处于新的发展阶段,联赛前景值得期待,不过排球行业化进程尚需持续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10日 23 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