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创新、阿斯利康携手,这群科学家今日敲钟!

admin 5 0

优惠价:¥

原价:¥

12月10日,迪哲医药成功登陆科创板,发行价格为52.58元每股,总共筹集资金约21亿元。这个冬日里的好消息,为国内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上经历的一年曲折历程,标定了转机。这些企业最终迎来了希望。对于国投创新、红杉资本、礼来亚洲等早期支持者而言,他们的信任和执着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迪哲医药上市_阿斯利康及县团队_迪哲医药阿斯利康背景

2016年那阵子,不少国际制药公司相继在中国终止了研发机构运作。其他同行纷纷遣散人员、终止运营,唯独阿斯利康选择撤出部分业务,却把关键人才队伍保留了下来。迪哲医药就是在原阿斯利康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的ICC旧址上建立的。新公司由国投创新和国投招商(负责管理先进制造产业基金)携手阿斯利康共同组建,其研发人员队伍完整地转移自原先的阿斯利康ICC。

迪哲医药的负责人张小林博士曾经对新闻界透露,企业中坚力量中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成员原先都是阿斯利康ICC的旧部下,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很好的配合,对于新药开发的步骤也比较清楚,在共同追求的指引下,药品项目的推进十分顺畅,结果令人鼓舞。在上市前阶段,迪哲医药的关键药物DZD4205和DZD9008已经同时在美国和中国启动了关键性临床研究,前者是国际上首次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开展临床测试的特异性JAK1抑制剂,后者则是一种专门针对EGFR/HER2 20号外显子插入性突变研发的全球独创小分子药物。

另外,迪哲医药建立了肿瘤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的研究体系、肿瘤免疫与放射治疗协同作用的研究体系、生物标志物的探寻确认及临床运用方法、基于模型的药物早期临床探索方法(模型指导药物开发,MIDD)等跟转化医学有关的科研体系,部署了多样的小分子药物研发项目,是国内少数专门面向国际市场的创新制药公司。

国投创新和国投招商的董事长高国华谈到,资本投放的实质是投放给特定个体,公司长期坚持选择具备企业家思维的杰出科研工作者进行投资。张小林博士是一位科学家成功转型为企业领导者的典范,他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胸怀广阔的视野。迪哲医药致力于根本性创新,集中力量于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亟需有效疗法的病症范畴,其宗旨是研发全球首创药物和具备革新性的治疗手段,所有药品都拥有全球独家使用权,并且实施全球同步研发策略。

潮向

2016年冬季,随着跨国公司纷纷撤离中国研发部门,阿斯利康全球总部同样在筹备内部机构的调整。

张小林博士是分子遗传学领域的资深专家,现任ICC负责人。他在上世纪末完成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中心的分子遗传学博士后研究后,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分子基因工程中心工作两年。之后,张小林博士加入了阿斯利康公司。回国组建ICC之前,他先后担任阿斯利康的资深科学家以及全球研发副总裁职务,深度参与了该公司多款重磅新药的早期研发工作。张小林与团队在ICC的十年间,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负责并执行了阿斯利康肺癌新药泰瑞沙于中国的研发工作,还将多个药物项目成功送入临床试验阶段。

那个时刻,跨国制药公司选择离开的情况,正好和国内药品监管制度改良以及众多制药专家从国际制药公司回到本土相呼应,中国的创新药物环境正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张小林在心中,决定放手一搏,他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开发出世界一流的中国创新药物,他深信现在正是本土生物医药行业寻求进步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专业人才、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还是整体环境,都呈现出极为有利的态势。后来,谈及当初开创事业的初衷,张小林态度依旧坚决,表示将来会见证部分国内制药公司逐步迈向全球,也盼望有更多由国内研发的新药真正销往海外市场。

那阵子,张小林同国投创新生命科学团队负责人吕大忠见面的次数增多了。

吕大忠带领投资团队在生物医药行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初创公司的投资布局,随后开始尝试与国际制药公司寻求合作机会。投资团队非常清楚,国际制药公司在研发和医学资源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而初创公司则在专项技术突破和运营灵活性方面表现出色,这些对于新药的研发制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当阿斯利康计划对ICC实施策略变动时,吕大忠和生命科学团队向阿斯利康表达了意见,期望张小林率领整个ICC团队参与其中,认为"维持经验丰富的合作集体,更有助于新机构推进研发工作,开发出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新药。"

加法的结果超过两倍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毕竟缺乏前人经验,对于如何开展,心中没太多想法。经过多次商议,国投创新生命科学团队向阿斯利康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合作计划。他们建议,阿斯利康贡献了国际行业的广阔视野和基础研发体系,先进制造投入了资金和本土资源辅助,协助管理层获得股份,双方基金股份比例相同,张小林团队成为三方共同发起人,最终创建了迪哲医药。这家企业核心致力于攻克癌症等重大健康问题,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亟需有效疗法的领域,将研发全球首例创新药物,并寻求开发具有重大进展潜力的治疗手段作为首要任务。

事实证明,创新投资模式下的迪哲医药成长速度很快。第一年就开始谋求两个肿瘤靶向药物的临床许可,另外,迪哲医药逐步构建了融合生物科学、药物化学、药物ADME等多项技术体系,囊括了药物靶点发掘与机理核实、转化医学探索、化合物分子构建与甄选、临床前验证到CMC(药品的化学、制造和控制)、临床方案制定与实施的新药开发全链条,在业内形成了突出的领先地位。

到2021年6月30日,集成化的开发系统已经协助迪哲医药把DZD4025在内的四种化学物质从初始独立发掘并推向临床试验环节,构建了具备显著创新特质和独特性的小分子药物开发系列。

原创新药最快2年后上市

迪哲医药天生具备优越条件,一直吸引着社会目光,这让张小林感到负担沉重。

迪哲医药跟不少刚开始做新药研发的公司一样,把许多钱都花在了研究上,收入和支出常常对不上账。根据公开披露材料,2018年上半年度至2021年上半年度,迪哲医药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分别为21020.42万元、42143.56万元、43949.48万元以及25773.68万元,四年半时间里,累计超过13亿元人民币用于新药项目的实验室阶段验证、人体试验,以提升药物开发效率。

过去在阿斯利康,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按照预算,在计划内推进项目,达成既定任务。迪哲作为一家独立企业,我们则依据现有条件,着重追求效益最大化。张小林曾经表示,职位变化后,工作思路和决策标准也随之产生显著差异。

迪哲医药的发展一直平稳且迅速,其主打药物DZD4205与DZD9008目前均在进行美国和中国的关键性试验。迪哲医药打算于2023年第一季度分别向美国FDA和中国NMPA递交NDA申请,倘若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会相继得到美国FDA和中国NMPA的批准,DZD9008的中美两地上市申请也准备在2023年进行提交。

JAK/STAT信号通路是医学界重点探讨的对象,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工作都集中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这两个方向上。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两种JAK1抑制剂获得了肿瘤相关适应症的市场批准,分别是诺华的磷酸芦可替尼以及新基的Fedratinib,这两种药物在全球的批准适应症仅限于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磷酸芦可替尼(Ruxolitinib)在中国有应用,用于应对骨髓纤维化问题。

研究资料表明,DZD4205是首个用于T细胞淋巴瘤适应症的关键性临床试验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展该适应症研究,对于复发性、难治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展现出十分突出的治疗效果,在II期临床试验中,推荐的剂量下,患者的客观缓解比例达到了51.9%。DZD9008针对存在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性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II期临床研究,在关键剂量组实现了最佳客观缓解效果,缓解率为48.4%,同时疾病控制水平高达90.3%。

迪哲医药上市_阿斯利康及县团队_迪哲医药阿斯利康背景

迪哲医药上市_阿斯利康及县团队_迪哲医药阿斯利康背景

迪哲医药在研管线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另外,迪哲医药现阶段正推行DZD1516针对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首次人体I期临床试验,同时DZD2269也在实施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此外还包含其他多项临床研究项目。根据公开的募股文件资料,DZD1516乃迪哲医药独立研发的一种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的高选择性HER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应用于伴有或预防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以及其他HER2阳性实体瘤的治疗;DZD2269则是一种高选择性腺苷A2a受体拮抗剂,适用于高浓度腺苷环境下的肿瘤免疫治疗,其首个适应症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近四年来,国投创新团队始终给予支持。他们帮助健全公司治理体系、改进管理流程,促使迪哲医药的业务迅速步入正轨,从而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新药研发与市场推广。几乎在机构诞生的那一刻起,研发人员就全身心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每当迪哲项目组的同仁们回想起公司初创时期的往事,依然会感到无比振奋。二零二零年八月,得益于国投创新的大力扶持,迪哲医药成功吸引到礼来亚洲基金、红杉资本、三一创新等知名投资机构参与,通过这一轮融资,企业共募集到将近一亿美元资金,完成了A轮投资,这笔资金对于公司进行创新药物研发起到了关键作用。迪哲医药成立四载,其成长轨迹与国投创新和国投招商董事长高国华早前的设想颇为吻合,他期望借助国际舞台,激活科研团队的潜能,依托中国市场的迅猛进步,增强药物创新的实力,使公司跻身全球新药研发的顶尖行列。

统计资料表明,全球创新药物的市场体量明显大于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市场体量。2019年,创新药物的市场体量在全球制药市场体量中占比66.26%,具体数值为8877亿美元,预测到2021年,这一市场体量将达到9787亿美元。对于迪哲医药以及早期的投资方和促进者而言,这极有可能是一个令人憧憬的前景。

出海的基因

依据张小林先前规划,迪哲医药整体研发项目具备全球市场准入资格,所有临床试验均采取跨国合作模式进行。现阶段,该企业已在中国内地、美国本土、澳大利亚大陆、日本群岛、韩国半岛以及欧洲大陆等多个区域着手或启动了临床实验。这一举措恰好契合了国内创新制药公司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际化发展倾向。

对于由跨国制药公司整合而成的集体来说,开发国际化的原生药物是无需言说的共识。

迪哲医药遵循当前国际通行的药物研发路径,持续深化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认识,敏锐把握临床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依托转化医学的研究实力,研制能够攻克临床难题的药品,在转化医学方面构建了多项核心技术平台,专门开发开创性或具备显著治疗优势的创新药物,由此建立起较强的技术护城河。

例如,开创性地构建了肿瘤药物与放射治疗合作机制,专精于生物指标甄选,并将其转化为药物探索和临床应用,同时是业内较早采纳模型驱动药物早期临床试验方法(MIDD)进行新药研究的机构。又如,攻克了药物跨越血脑屏障等行业技术瓶颈。迪哲医药的研发项目里,有几款重点的候选新药,比如DZD4205、DZD9008、DZD1516、DZD2269,这些都是公司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起来的具体表现。

迪哲医药研究团队的国际化背景,有助于全球新药研发环节的顺畅推进,其跨国工作履历促进了新药创造流程的优化。这些人多数在跨国药企任职,有二十余年的新药开发或临床研究经历,长期实践形成了与全球临床专家及病患交流临床诉求和方案构思的深厚能力,同时精通FDA、EMA及NMPA等主要国家监管机构的注册要求要点,这种国际化的思维模式,有助于确保公司新药临床研究工作的顺畅高效开展。

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之前,出现了一段小波折。原定方案是迪哲医药准备去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对于这群科研人员来说,采用国际前沿理念制药,公司发展到某个程度后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不过张小林博士力主迪哲医药立足于国内,立志成为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的一流创新制药公司,因此上市地点也必须选择在中国。国家设立科创板,为创新公司提供了进入资本市场的全新途径,在国投创新与无锡市政府的促进下,迪哲医药成为第八家依据第五套标准在科创板挂牌的医药公司。

迪哲医药已经度过了四周年,它的首次公开募股是外界对其先前成就的一种肯定,更像是一个步入成年的仪式。过去的经历都只是开始,对于这家飞速发展的制药公司,如何将全球的新药推向市场,让更多病人受益,是社会各界对其的检验,也是大家共同的期盼。信息来自动脉网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