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西北军破锋八刀:日本兵怕掉脑袋脖子套铁圈

admin 4 0

优惠价:¥

原价:¥

1933年长城抗战令日寇胆寒 刀法传人详解“破锋八刀”

1933年,日寇侵扰喜峰口,二十九军随即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大刀队,队员们手持锋利的大刀,在近身肉搏战中展现出惊人威力,令日军闻讯即溃,当时日本舆论甚至哀叹:“明治维新后军队的体面,在这支大刀队面前完全丧失了。”由此便诞生了那首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挥舞大刀劈向敌寇颅顶……”最近,马凤图先生的后辈郭乃辉先生,以及西南大学教师陈宝强博士,向媒体讲述了大刀队的历史,并揭秘了他们所使用的武术秘籍。

西北军大刀队由来

自古以来,军队中采用传统武艺的情况相当常见。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由于缺少新式火器,刀剑等冷兵器便成为作战的重要辅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振奋人心的,当属1933年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参与的长城防御战,以及至今广为流传的《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曲。

第29军原本是地方部队,因此武器装备相当简陋。长城战役期间,士兵们手持的火器种类繁多,国产步枪、德国手枪和自制枪械的比例均等。全军总共配置的机枪不足一百架,重火力仅包括十多门野战炮和山炮。此外,大部分步枪都没有配备刺刀。组建29军之前,冯玉祥依据西北民众崇尚武勇的习俗,给士兵配备了锋利的刀刃,还聘请武术专家教授搏击刀术,他期望通过提升个人实战能力和熟练的刀战技巧,来弥补武器装备的欠缺,陈宝强博士这样向媒体说明。

1925年,武术大师马凤图应冯玉祥邀请组建了白刃格斗研究机构,召集众多武术高手共同研发教材,把武术中实战效果显著的搏杀招式应用于军队训练,马凤图与其弟亲自撰写了《破锋八刀》和《白刃格斗指南》。当时西北军中,擅长武术的军官相当多,诸如张之江、张树声、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等高级将领都是武艺高强之人。

传统刀法种类繁多,其中多数是以单手操作短柄刀为特点的,而双手刀从明代戚继光、程宗猷开始,其传播范围一直很小,只在少数武术家那里延续着。

据了解,西北军原先有个队伍叫手枪队,那批队员体格都十分雄壮,是从全军里选拔出来的精锐,每人配备一把大刀和一支手枪,大家更常称呼他们为大刀队。这种西北军大刀很有特色,重量大约在两斤上下,刀面宽阔,刀尖锋利,刀尾较厚,形状有点像宋代《武经总要》里记载的手刀,不过刀柄做得更长些。握住时双手并拢,刀杆长、刀刃宽、刀头斜、刀体沉,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适合双手操作,非常适合砍劈动作。据“破锋八刀”的后人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郭乃辉教练介绍。

喜峰口上刀光寒

日本兵脖子上套铁护圈,睡觉时也不敢取下

1933年3月,日军在喜峰口外用强大炮火轰击中国守军阵地,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决心利用士兵们大刀的特长,与敌人进行近身战。3月10日,赵登禹让部队躲藏在山势险峻的地段,等日军靠近战壕几十米远时突然冲出,刀光闪处,日军许多脑袋掉了下来,日军200多名士兵中,有三分之一被砍掉了脑袋。次日深夜,赵登禹再度召集五百多持刀勇士,三点时分,这些士兵借着夜色,挥舞着大刀突袭日军阵地,疯狂地左右挥砍。敌人完全没料到这一波攻击,损失惨重,许多人在睡梦中就命丧刀下。袭击过后,敌军营地遍布尸体,事后核算,被砍死的日军超过四百人。该消息传入我国后,沪上知名音乐家麦新谱写了《大刀进行曲》,此曲气势磅礴,歌词“向敌寇颅顶奋力劈砍”响彻华夏大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广为传唱,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这一场战斗结束后,日军指挥官指示那些正与挥舞大刀的中国军队对峙的日本军人,在他们的脖颈处戴上特制的金属颈环,目的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头颅被劈开;到了夜晚,又因为害怕中国军队在夜间发动偷袭,这些士兵即便在休息时也始终不取下这个颈环。

1937年端午节那天,华北的日军以聚会为名,把二十九军的军官们叫到了北京怀仁堂,他们表现得十分傲慢,故意挑衅,有个军官甚至拿出刀来跳舞,耍弄刀法,当时在喜峰口战斗中带领大刀队夜袭日军的董升堂旅长,马上找了一把刀口有裂痕的大刀,和他比划起来,最后董旅长双手握刀,刀锋直对着对方,慢慢向他靠近,那个日本军官只好不好意思地收了刀。卢沟桥冲突发生后,全国人民和军队开始抵抗敌人,负责指挥大刀队操练的马凤图,在抵抗的浪潮里创作了《白刃战歌》,号召战士们“近身搏斗决胜负,全力追击摧毁敌巢。”

刀法详解

郭乃辉先生目前在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任职,他是马凤图先生的孙女婿,由岳父马颖达传授了包括“破锋八刀”在内的武术技艺,他向媒体人全面阐述了这套刀法的具体内容。

“破锋八刀”融合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代刀法中的精粹部分,招式精练,具备大开大合、快速凌厉的实战性能。比如起始招式“迎面大劈破锋刀”,当对手持刀突袭时,己方人员先迈出右脚形成右偏重心步,在移动时调整步伐,利用闪避动作同时前进一步变换位置,大刀从敌人正面斜向下方砍去,因此得名迎面大劈。另一种战术是“横扫截击”,当敌人长矛突刺的刹那,我方士兵立刻用兵器向上猛力格挡,使敌方兵器偏移轨迹,此时兵器已经高高举起,可以紧接着向前迈步,用兵器向对方颈部斩去,即便对方设法闪避,也必须向后撤离,这时我方可以顺势再踏出左脚,以右脚前部为支点,向右后方转动身体,形成右弓步,双手握持兵器调整方向,从左向右横扫对方腰腹部。

冷兵器的最后辉煌

这种刀法是装备不足的解放军对抗外敌的英勇尝试,也是传统刀术技艺的最终绽放。根据郭乃辉先生的讲述,“破锋”就是“攻破敌人锋芒”的含义,刀指的是刀身有两尺长、刀柄有一尺长的方形头、环首的宽刃大刀,重量在三斤左右,样式与清末民初民间常见的大刀相似,但刀柄被加长,便于双手操控,显著提升了搏斗效果。

这套刀法专攻对方弱点,为西北军对抗日军短兵技巧提供了实用方案。其口诀沿用至今,具体招式包括:正面大力砍击以破开对方武器,侧身挥刀进行腰间拦截,顺着风向旋转如同扫落叶般凌厉,横扫时威力巨大令敌人难以躲避,跨步时挑刀撩剑迅猛如闪电,连续提剑向下斜斩,左右两侧依靠快速动作进行防护,变换脚步姿态突然刺出刀锋。

陈宝强博士表示,马凤图在兰州安家之后,“破锋八刀”这项技艺一直保存到现在,如今它完整地保存在兰州周边的武术爱好者手中,刀法招式几乎没什么改动,由于它更注重实际应用,与那些表演性质强的功夫套路不同,因此很少在竞技比赛当中见到,直到近些年,才由郭乃辉先生开始向外传授,如今已经在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地方普及开来。

陈宝强谈到民间传说里那些关于抗战的刀法时说,所谓“破锋八刀”,其实并不算是什么特别高深难懂的刀法,而是特定历史阶段为了满足军队实战需求而形成的实用刀法,这种刀法具备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军旅特色;另外,白刃战的激烈残酷,必然会对大刀的样式和刀法提出特殊的要求。‘破锋八刀’招式看似简单,但操控三斤重量的长刃进行演练,绝非易事,需要同时兼顾刀法的迅捷与力度,多数人挥动十数回后,便已力不从心,而那些关于刀重七斤、长七尺的民间说法,显然是言过其实的。此外,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民众和军人运用的刀术式样丰富,破刃技巧仅是其中一种,然而它却是现今唯一可以从史料记述和技艺传承两个维度得到验证的古老刀法,同时也是蕴含着抗战时代精神的宝贵文化传承。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