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 耿建扩 陈元秋
挥舞大刀,直劈敌寇头顶!全国武装的同胞们!抗战的时刻已经来临,抗战的时刻已经来临!《大刀进行曲》,雄壮的乐曲使人重返战火纷飞的抵抗年代。
知道吗,这句歌词,出自真实的历史,是用鲜血写成的。它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号召进行反抗。
这首歌曲出自音乐家麦新之手,完成于1937年,是一首为纪念著名喜峰口战役而谱写的抗战歌曲。
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 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供图
1933年春季,日本关东军攻占东北全部地区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2月份,日军发动了对热河的大规模攻势,3月4日,承德这座城市失守。3月9日,日军混成第14旅团进攻喜峰口,想要冲破长城的屏障,进而夺取华北平原。
喜峰口地处河北唐山迁西县,坐落于滦河河套之中,两侧群山环抱,地形极为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冲。一旦此关隘失守,来犯之敌便可畅通无阻,进而威胁津门一带。
国民党军队第二十九师接到命令火速赶赴前线。这支队伍原本属于西北军体系,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然而,他们将要对抗的,却是装备飞机、火炮和装甲车的日本关东军主力部队。
弹药匮乏,便以大刀代之!赶赴喜峰关的二十九军全体官兵,每人持有柄重四斤的专用砍刀,此刀刀身有三尺之长,刀背显得格外厚重,刀刃异常锋利,刀柄包裹着防滑的赤色布条,刀梢带有特色刀环,整体显得粗犷而威风。
为了在近身格斗中占据优势,二十九军特别聘请武术大师马凤图编排了“克敌八式”——这套刀术是专门用来对抗日军突刺武器的,其中包括“当头横斩破敌招”“闪避斜带截腰法”“乘势回扫落叶式”等八个攻击招式,斩、削、拨、点,每一种都蕴含着中华武术的深厚底蕴,式式都极为致命。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战士们不分昼夜地刻苦练习这套刀法,训练时,刀影闪烁如同飞雪,呼喝声震耳欲聋。
三月上旬,日军利用火力上的优势,不断攻破我方防线。喜峰口周边阵地接连沦陷,形势十分危急。
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11日晚上,37师的109旅旅长赵登禹安排了一支敢死队,趁着黑夜去偷袭敌人。这支部队经过精挑细选,最终由500名体格强健的战士组成了“大刀队”。
这些来自西北的男性,体格都十分魁梧,自小就练习武功。出发之前,每个人都要喝下一大碗鼓励的酒,军长宋哲元率先举起右手宣誓:“宁可战死沙场,绝不成为国家的叛徒!”勇士们怒吼着将酒碗摔在地上,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昏暗的夜色里。
当夜,雪花飘洒,北风怒吼,易水变得粘稠。敢死队成员穿着棉衣反着穿,口中含着木棍快速行进,踩着干枯的草,攀爬陡峭的悬崖,从三条路线悄悄接近日军营地。
凌晨三点,持刀队伍无声无息接近日军营地。守夜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脑袋就已落地。领队一声令下,队伍分头冲进敌营。日军毫无防备,数百人被砍死在睡梦中。
突然惊醒的日军匆忙迎战,然而在狭小的营地中难以施展火器长处,空旷地带传来敌军悲惨的呼号。
班长侯万山接连斩倒了七个敌人,武器折断,为了掩护同伙英勇离世。部分敌人冲向火炮,企图对我方形成火力优势,排长李怀福手持兵器迎向敌人,接连击毙数名炮手,最终也倒在了血水里。曹建章刚结果一个敌人性命,忽然侧翼一个敌人持三八式步枪向他猛扑过来,当即将刺刀递到跟前,他用手中的大刀刀柄格挡开刺刀,接着顺势抡刀向侧面横扫,敌人急忙向旁边闪避,他立刻下蹲向前跃进一步,同时挥刀向前突刺,紧接着用力一转,只听敌人发出一声短促的惨叫,便瘫软在地……
战斗持续到天亮时分,敌方的增援部队从各个方向汇集过来,我方取得辉煌胜利的勇士们随即撤离了战场。
此后,29军大刀队多次实施对敌夜间进攻。日军因此被迫撤退了十多公里远。
喜峰口之战消灭了日军大量有战斗力的部队,阻滞了敌军进攻长城的步伐,实现了“九一八”事件以来人民军队抗击日寇的首场胜利!
消息传来,全国欢欣鼓舞!天津《益世报》用大量版面高度评价:我们喜峰口的勇士赤脚光头,挥舞着古代的大刀……夺回了山,夺回了岭……这个故事,难道不比(法军驻守)凡尔登的故事更英勇!更悲壮!更荣耀!更辉煌!
喜峰口夜袭战,令日军心惊胆战,视解放军为“鬼魅刀客”。据说此后,日军睡前常在颈间套上铁质头套,以避颅骨遭劈之祸。日本媒体则痛陈此战“皇军威名扫地”,乃“明治建军六十余载未有之奇耻”。
九十余年光阴流转,早春时节,笔者抵达了喜峰口。当年日军盘踞的营盘,转瞬间化作潘家口水库。眼下所见,水色澄澈辽阔,候鸟如野鸭、水鸥于水面雀跃追逐。视线尽头,山峦轮廓线上曲折的旧城墙依然巍然屹立,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岁月。
春日里,喜峰口繁花似锦,吸引众多人前往游览。不少游客,会先到水库旁的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参观,再前往喜峰雄关大刀园,感受那段岁月。
遇到游客,留着大胡子的张国华总要上前聊一聊。
这位71岁的老者,在此地度过童年时光。行走在大刀园的郊野步道,他向采访者倾诉自己的大刀情结:小学期间,就听闻老师提及,《大刀进行曲》正是描绘了家乡喜峰口之战,他为此无比振奋,时常专程前往实地探访。那时起,他就萌生构想,期望能兴建纪念馆,打造纪念场所,以便后人能够纪念先辈,重拾民族精神。
数十年光阴流转,张国华夙愿得偿,他一手创办的博物馆与纪念园,已蜕变为全国性的爱国思想传播地,园内展出了他珍藏的众多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遗物。
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扶持,大刀园内陆续落成了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还有大刀魂主题雕塑,铜墙铁壁纪念雕塑,长城血战浮雕,以及抗日战争死难者纪念墙等,众多访客认为:这些动人心魄的往事,定当长久镌刻在心中!
站在喜峰口山脊上极目远望,一株株板栗树正奋力抽出新枝,环绕着一座座山峦。张国华向人介绍道:待到6月份,景象才更壮观呢!届时满山遍野将开满淡黄色的栗花,香气扑鼻。不过他仍劝道:最好还是秋天光临。
注意到记者正以探寻的眼神注视他,他略带调侃地回应说:从前,曾高喊过“挥刀向侵略者的头颅”,后来,秋季时无数栗树结出饱满的果实,许多远方来客都会特意前往栗园参观。这种迁西栗子,确实享有全国性的声誉。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1日 01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